历史回响中的民族脊梁(重大历史题材的典范之作)
——评尹才干《赞抗战胜利》
这首七言绝句以高度凝练的史诗笔触,完成了对抗战历史的诗意重构。诗人尹才干通过四行二十八字,构建起一个由屈辱到抗争、由黑暗到光明的完整叙事空间,实现了个人抒情与民族记忆的深度共鸣。
首句“卢沟晓月面蒙羞”,匠心独运地化用“卢沟晓月”这一燕京八景的古典意象。在月色澄澈的审美传统中注入“蒙羞”的现代创伤,形成强烈的意象反差。诗人将自然景观人格化的处理,实则是将民族集体的屈辱记忆具象化,使历史的抽象疼痛获得了可感知的抒情载体。这种将风景意象转化为历史见证者的诗学策略,延续了杜甫“国破山河在”的沉重书写传统。
次句“欺辱烽烟侵九州”,以泼墨般的笔法展开历史画卷。动词“侵”字的选用精当有力,既保持着古汉语的凝练特质,又准确传递出侵略者铁蹄循序推进的动态过程。“九州”作为华夏的地理代称,与首句的“卢沟”形成点面结合的空间叙事,从具体战役辐射到整个民族的生存危机,完成了战争图景的全景式呈现。
第三句“十四载来歼劲敌”,转入历史转捩的书写。数字“十四载”的精确运用,赋予诗歌编年史般的纪实品格。诗人特意选用“歼”这个军事术语替代更常见的“抗”或“御”,既突出战争的惨烈本质,又暗含对民族韧性的礼赞。值得注意的是“劲敌”的客观表述,避免了简单的妖魔化处理,体现了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这种克制反而强化了胜利的含金量。
展开剩余65%结句“雄狮挺立誉全球”,以双关意象收束全诗。“雄狮”既是苏醒的东方古国象征,又暗指中国战场的世界反法西斯地位。动词“挺立”极具雕塑感,与首句“蒙羞”形成戏剧性呼应,完成从屈辱到尊严的情感弧光。“誉全球”的表述跳出了狭隘民族主义,将中国抗战置于人类正义事业的宏大坐标系中,展现出开阔的历史视野。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成功实现了三个维度的统一:时间维度上浓缩十四年抗战历程,空间维度上贯通局部与整体,情感维度上平衡悲愤与豪情。诗人采用传统诗体记载现代史实,既保持格律诗的声韵之美,又注入钢铁般的现代意志,堪称旧体诗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典范之作。
这首诗的当代价值,在于它启示我们:民族记忆需要诗意的铭刻,历史的明镜需要情感的擦拭。在抗战胜利七十余载后的今天,诗人用文字铸造的这座微型纪念碑,依然传递着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那是一个民族在血火中淬炼出的尊严与担当。(超时代)
/
附:赞抗战胜利
◎尹才干
/
卢沟晓月面蒙羞,欺辱烽烟侵九州。
十四载来歼劲敌,雄狮挺立誉全球。
/
【尹才干简介】
尹才干(1962— ),四川武胜高石乡人。成都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副高级职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格律体新诗创研会副会长。
被学界誉为文趣学创始人、才干体打油诗创始人、中国当代图像诗歌第一人、中国十六行诗开创者。
已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作品100余万字。作品数十次获省、国家奖,并入选《中外图像诗选集》《中国散文大系》《2004中国歌词精选》等数十种选本。
出版《文趣》《垂钓又一个春天》《尹才干图像诗选读》《尹才干打油诗集合》《尹才干诗话》等著作11部。
作品被一些高校的专家、教授纳入研究视野。2014年,图像诗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研究》研究内容(南京大学牵头)。《走不出逝去的心境》《童年》《法国造香水》《酒之歌》《三峡幺妹》《农民爸爸》《关于现代诗歌的评价标准》等10余篇(首)作品被选入《汉语写作》《文学概论》《文学理论新编》《广告创意与表达》《文化创意与文案写作》《大学语文与应用》等大学教材。《火车》《伞》《鱼》《电线杆》《浪》《唱儿歌》等作品被选作中、小学教材。
创作业绩编入《中国现代格律诗探索史略》《中国诗之最》《现代格律诗发展史》等中国文学史及世界文学史《图像诗的翻译与传播》(劳特利奇出版社2019年11月版)。(摘自《中国作家网》)
发布于:四川省冠盈配资-配资app排行-配资论坛官网登录入口-工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