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退休人员遭遇养老金“缩水”:0.6指数梦碎的真相
许多广东退休人员发现,尽管他们按照当地社保缴费基数下限缴纳社保,退休后个人养老金计发指数却始终徘徊在0.4或0.5左右,远低于理想的0.6。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这与广东独特的养老金计算机制——“小a”(此处指代具体的政策,避免直接使用未经解释的缩写)息息相关,而“小a”对低于0.6的指数会进行无情“砍一刀”,导致养老金打折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抽丝剥茧,细细道来。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社保缴费基数的计算方法。它并非简单的固定数值,而是与上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社平工资)密切相关。 2006年前,广东采用全省职工平均工资(非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作为基数;2006年至2019年,则采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非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19年后,为减轻企业和个人养老保险缴费负担,改用全口径平均工资作为基数。这一转变至关重要,因为全口径平均工资显著低于省职工平均工资和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直接影响了缴费基数的下限。
以2022年和2023年为例,广东省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简称全口径社平工资)分别为8807元和9167元。 社保缴费基数则在全口径社平工资的60%到300%之间浮动,例如,如果全口径社平工资为5000元,缴费基数则可在3000元到15000元之间选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60档”到“300档”。 许多人选择缴纳最低的60%档,却忽视了这其中隐藏的风险。
展开剩余49%让我们回顾历年广东省的社保缴费基数政策,看看其中究竟暗藏了哪些玄机:
一、2016年: 彼时广东省尚未实行地区差异化缴费政策。300%档的缴费基数为16575元,60%档为2906元,对应的社平工资为5525元。计算可得,300%档的比率为3,而60%档的比率仅为0.5260,低于0.6。
二、2017年-2023年: 从2017年起,广东省将地区划分为四个片区,每个片区的缴费基数有所不同。以60%档为例,不同片区的缴费基数差异巨大,比率均低于0.6。例如,广州和深圳等发达地区的60%档比率为0.5222,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比率则低至0.4050。2023年,虽然采用了全口径社平工资,但地区差异化缴费政策依然存在。以阳江市为例,60%档缴费基数的比率仅为0.4757。
三、2024年: 2024年,广东省将四个片区调整为三个,但地区差异化缴费政策依旧保留。最低缴费基数地区的60%档比率仍低于0.6,例如,阳江市的比率为0.4900。
由此可见,广东省许多地区的社保缴费基数下限远低于全口径社平工资的60%,这导致长期缴纳最低基数的人员退休后指数难以达到0.6,最终面临养老金“缩水”的困境。 “小a”机制的存在,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 在“小a”政策实施期间,如何规避养老金损失,将成为广东退休人员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
发布于:云南省冠盈配资-配资app排行-配资论坛官网登录入口-工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