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北伐,诸葛亮亲征,用尽全力才拿下了几座小城。可等到关键的街亭,诸葛亮却选了马谡把守,而不是战斗经验更丰富的王平。有人说这是知人不明;也有人说,诸葛亮是在提拔年轻人才。但也有观点认为,街亭易守难攻,随便谁守都问题不大。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其实,诸葛亮的这一用人决策,成了后来长时间困扰蜀军的争议点。到底马谡输在了哪?王平真有那么神?别急,这事还真得慢慢说。
街亭到底有多重要?在当时的北伐路线里,街亭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相当于一栋高楼的楼梯口。你要攻城,得从这里过;你要防守,他们进不来,就得绕远路,来回消耗老本。蜀军打到这里,气势正盛,如果能守住,不仅能等到后续部队,无形中还能稳定前线士兵的军心。这时的马谡,初出茅庐,人送绰号“纸上谈兵”。他喜欢搬书上的战法,却不太管实际山地实际地形。王平不同,人家出身行伍,又在关键时刻镇得住场,遇事不乱。普通百姓怎么看?有的茶馆说书人感叹:“派马谡守关,和让新司机上高速,一个急刹不稳,满车的人全遭殃。”
说穿了,马谡太理想主义,守山头不守水源;王平则懂山地用兵,兵少也能唬住对方。可惜历史没有假如,马谡一败,蜀汉北伐基本功亏一篑。这让人疑问:要是王平来守,这一切会不会完全不同?
马谡守街亭的失误,并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看上去,当时蜀汉虽然北伐受挫,但局势还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中。所有人都以为,只要再补上一把劲,重新部署一下,或者干脆把马谡换下来,再给街亭“充电”,也许还能继续斗下去。但事情可没这么简单。
要说马谡,什么都敢想,但什么都做不稳。他不听王平建议,硬是把大本营扎在山头,以为居高临下能看清敌情,实际补给一断,把养兵当种菜,耗的可是士兵命。兵书不能照抄照搬,真正的战场不是课堂。
街亭眼瞅快丢了,士兵们死守阵地,副将王平劝马谡下山守水源,被拒。马谡一句“吾意已决”,把所有人的希望堵死。诸葛亮听闻失守,直接气得几乎吐血。川蜀百姓一时间哀声连天,北伐士气没了,甚至有流言说蜀汉大厦将倾。
但也有人替马谡说话。有人觉得:马谡确实是按兵法办事,他敢想敢做,万一成了不就成了新一代名将?还有人说,真正的问题是后援不力,整个蜀汉的底盘就那么小,能支援的本来就有限。荀彧说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马谡上阵没底气,本就容易慌乱。有人甚至反思,是不是蜀汉太依赖诸葛亮,没有给新人试错的空间?大家七嘴八舌,议论不休。
然而表面平静之下,最大的矛盾还没暴露。关中一线失守,汉中门户大开。谁也没想到,接下来会是一场更大的危机。
局势绝望之时,王平却展现了真正的大将风范。街亭溃败过后,魏军一路势如破竹。可就在眼看要大军压境时,王平用一招神操作,利用山谷地形,组织手下仅仅一千兵马,集中敲响大鼓,摆出声势浩大的假象。对面的张郃心生疑窦:蜀军残部怎么还气势汹汹,是不是有后手?这一下,张郃也不敢轻举妄动,放过了乘胜追击的机会。
王平另外一场典型战役是在兴势,他面对十几万魏军,自己只有三万人。按常理,这种以一敌三、以三守十的场面,是送头的节奏。但王平偏不走寻常路。他一方面安抚将士军心,一方面拒绝副将建议撤退,坚决死守关隘。他还分兵奇用,把关结实,堵住魏军的路。
这让人恍然大悟:原来防御最怕的不是敌人多,而是自己先乱。王平的稳、胆、思路活,活脱脱就是守城达人。如果当初就是他守街亭,张郃恐怕连靠近都困难,更别提大获全胜。那些说“街亭易守难攻”的人此刻恐怕都要改口:“防御战不是谁都有资格打,得是那种沉得住气还会用兵的才行。”
街亭一役过后,看似一切归于平静。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军纪恢复,魏军表面并未大进。有那么一刹那,大家以为北伐的失败也就这样了,还能回头。从表面看,好像天已经清了,风波已过。
其实地下的危机却更加严峻。街亭丢失后,蜀汉北伐再无回头路。前线士气长时间低迷,魏军看出蜀汉底气不足,作战更有信心。更麻烦的是,蜀地资源本来就有限,每打一次北伐,消耗的都是本钱和老百姓的血汗钱。连续的失败让内部信心大减,诸葛亮再厉害,也受制于实际国力。你想像一下,每次北伐都得动员粮草、调集壮丁,百姓日子越过越紧。
更讽刺的是,马谡一案刚过,各路将领心里暗自叫苦:以后再有类似任务,谁敢贸然上阵?大家都变得小心翼翼,怕背黑锅,怕下一颗“马谡定时炸弹”落在自己头上。与此同时,蜀魏之间的矛盾并未因此化解,反倒愈演愈烈。魏军也不是吃素的,开始尝试反扑;吴蜀联盟也亮出隔阂,东吴有点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意味。中国老百姓知道了这些内幕后,更觉得政权更替无常,小兵总是背锅,权谋之下,哪还有什么铁桶江山。
在这个背景下,诸葛亮每一次北伐都变得更加艰难。看似风平浪静,暗流却一次次酝酿更大的风暴。历史不止一次玩反转,谁也猜不到接下来会哪一环掉链子。
这事啊,说到底,真不是“事后诸葛亮”那么简单。有人说,马谡堪比天才,丢个街亭算什么大事?再说了,谁敢保证王平一定行?指不定真让他来守,还得怪他“不思进取”,被说太过保守,错过“马谡式奇谋”带来的神奇胜利。其实,莽夫也好,老谋深算也罢,到头来守好自己的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靠拍脑袋选将,结局往往怪不到别人头上。反过来看,如果诸葛亮天天用王平,岂不是浪费了“后浪们”创造奇迹的机会?啧啧,历史的矛盾全写在这里,拍谁都是拍,奖谁都容易被骂。吹捧王平,你怎么看似正义,实际上也可能在打压年轻新锐不是?
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选“有经验的王平”还是“敢想敢拼的马谡”来守街亭?是该听从稳妥派的建议,把安全感当头,还是搏一把,用激进派也许创造胜利?你觉得一个团队更需要“老成持重”,还是要敢于破格提拔?欢迎留言吵起来,历史总要有人站队,你又怎么选?
冠盈配资-配资app排行-配资论坛官网登录入口-工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